九游正确的打开方式-省诗协培训部词班第九讲 曲调特点·词的押韵·破阵子(沈婉玲)
你的位置:九游正确的打开方式 > 新闻动态 > 省诗协培训部词班第九讲 曲调特点·词的押韵·破阵子(沈婉玲)
省诗协培训部词班第九讲 曲调特点·词的押韵·破阵子(沈婉玲)
发布日期:2025-04-12 16:36    点击次数:54

省诗协培训部词班第九讲

曲调特点·词的押韵·破阵子

教材编写:沈婉玲

 

大家好,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一、词的字句格式

填词离不开词的字句格式,有长有短,从一字到十一字不等。这是因为不同的词牌格律格式,决定了需要用不一样句式和句数。

1.一字句

《十六字令》的第一个字就是一个独立的词,就构成了一句,一字句就是一个节拍。另外,一字的还有一种就是“一字豆”。这个“豆”,就是文章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

“一字豆”常用在五言的句子中,它做为领字,和后面的四个字构成了“上一下四”的句式关系。它也经常被用在引领对偶句,如用一个字引领出二个“四字句”,如毛泽东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又如:王安石的“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吴文英的“恨/玉奴消瘦,飞趁轻鸿。”都是上一下四,一字豆,引领的一个对偶句。

一字豆,有些由虚字构成,常用的有“但、又、正、更、渐、尚、甚、况、且、乍、方、纵”等;

2.二字句

小令也有二字句句式,二字句属于律句。一般是用平平,平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但是要注意,“仄仄”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拗句”,而“仄平”则是属于罕见了,这两种情况要慎用。

大家最好用平仄,如“依旧、依旧”,这样韵律和谐,二字句还有个特点,不用则已,如果用,就一定要押韵。比如: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三字句

三字句属于律句范畴之内 ,一般可以看做律句(五言或七言)的后三字。

三字句之平仄可分八种:(1)平仄仄 ,(2)仄平平 ,(3)平平仄 ,(4)仄仄平这四种为普通句法,三字句,在词中大多可以对偶;(5)仄平仄 ,(6)平仄平 ,(7)仄仄仄 ,(8)平平平 后四种为特别句法,平仄呢,不可变动,如同律句有拗句的情况,这里也存在“拗句”的形式。

三字句的句式结构分为:

(1)上二下一结构,如“柳丝/长”

(2)上一下二结构,如“鬓/微霜”

因为,只有上一下二与上二下一两种句式,字数既少,读的时候,没有顿、逗号,填时自可随意也。

4.四字句

四字句之平仄普通者有两种:

(1)平平仄仄 ,(2)仄仄平平

特别句法有3种:

(3)平平仄平 ,(4)平仄平仄,(5)仄平平平

至于四字皆平音或者皆仄音的,只有长调中特定格式才会有:平平平平或者仄仄仄仄,四字句句式:凡四字句,大多数都是22句式,少数13句式,如柳永的“对/长亭晚”。

5.五字句

五字句普通句法大都上二下三,与五言诗句相同,例如:瑞脑/销金兽,

就这种格式而言又分四种:

(1)平起仄收 ,(2)仄起平收 ,(3)仄起仄收 ,(4)平起平收。

6.六字句

六字句皆两两平行,普通句法有二个:

(1)平起平收 (2)仄起仄收 

此外有特别句法二种:

(3)平起仄收 ,(4)仄起平收

六字句的句式一般也有三种:

(1)上二下四句式,如姜夔“何逊/而今渐老”。

(2)上四下二句式,如辛弃疾的“气吞万里/如虎”。

(3)上三下三句式,如贺铸的“但目送/芳尘去”

另外,更有上一下五之句法,五字句加上一字豆,也还有上三下三之句法中,三字句加上三字豆,如《水龙吟》之“浑不见花开处”(苏轼)

7.七字句

平仄格律有四种:

(1)仄起仄收 (2)平起平收(3)仄起平收 (4)平起仄收

七字句的句式一般有四种:

(1)上四下三句式,(2)上二下五句式,(3)上三下四句式,这种句式一般词谱中都加顿逗,如“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4)上一下六句式,如王安石的“但\寒烟衰草凝绿”。又如《双双燕》之“又/软语商量不定”(史达祖),第一字为豆。

8.八字句的句式一般有三种:

(1)上三下五句式,如苏轼的“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2)上二下六句式,如柳永的“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3)上一下七句式,如辛弃疾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9.九字句的句式一般有五种:

(1)上三下六句式,如柳永“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2)上六下三句式,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上二下七句式,如欧阳修的“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4)上四下五句式,如苏轼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5)上五下四句式,如周邦彦的“敛余红犹恋、孤城阑角”。

注意:上面4、5两种句式,有的词谱定为两句。

说明:词中的八字句,一般很少有,如果有,必为五字句加三字豆,或七字句加一字豆,

若是九字句,则为六字句加三字豆或分作四、五二句。

十字句很少见,句式以上三下七为主,如辛弃疾的“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十一字的句式,有的是上六下五,有的是上四下七,如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二、再审词牌《鹧鸪天》

 (一)先看例词

(二)从例词总结以下几点:    1、对仗    上节课已从词谱的声律去分析《鹧鸪天》第三四句、五六句通常要求对仗。    2、《鹧鸪天》涉猎到的填词题材    1)应酬:多用于赠人,唱和、饮宴,祝寿也属于应酬;应酬一般情绪上有随兴、喜庆特征。    2)思念、惜别、怀远;情绪上就会是伤感、悲凉,但绝对没有很绝望的那种感觉特征。    3)拟人(描摹人物)、状物(咏物)、摹景(田园风光等);这类题材则往往清新俏皮灵动。    总的说来,鹧鸪天的题材范围比较宽泛。

2、鹧鸪天所反映的声情

鹧鸪天所反映的声情,分别有温婉、缠绵、香艳、闲适……等,较少量的部分有些愁苦哀怨情绪。以正面、阳光的情绪居多。因此鹧鸪天用于应酬、唱和、祝酒、祝寿、赠人等等需要填唱出来公示於人的情况和场合比较好。    总结鹧鸪天词调的声容特点:

第一、从其宫调看,它入大石调和仙吕调,其曲调特征是风流蕴籍,清新绵邈。都不是极悲苦或极激越的曲调。

第二、从其句式看7777,33777,具有通篇较齐整,且都是单数字句的特征。

第三、从其平仄格律看,都是两两相对的,严格按照马蹄韵的要求排布,没有一处出现拗怒。要构成和婉的平仄音节,在长短句的安排上,要适合“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

第四、通篇押平韵,除开头二句均押韵外,后面的基本上是隔句押一韵,韵脚疏密有致,总体是比较疏朗的。

词所押之韵是平声韵还是仄声韵,也直接影响声情。总体上讲《鹧鸪天》这样的词谱布局,它是最平稳的,声容是最流美最和婉的。正因为《鹧鸪天》这个词牌本身具有这样的特点,才决定古時候的填词大家留给我们今天的例词呈现出这样的题材和声情特征。以后我们讲其他词牌,也会从这些方面入手去分析的。   4、韵部    20首例词,除了第四部(鱼虞)、第八部(萧肴豪)、第九部(歌)外有少量出现外,其他各部都有出现,以十二部(尤)、第四部(支薇齐灰)、第二部(阳)居多。这三部音韵优雅温婉,明亮。    一般声韵安排大致接近近体律、绝诗而例用平韵的,如《忆江南》、《浣溪沙》、《鹧鸪天》、《临江仙》、《浪淘沙》之类,音节都是相对谐婉的,可以用来表达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感情,差别只在韵部的适当选用。    (三)写作手法    《鹧鸪天》与七律在写法上是有差别的:

1.七律的写法

第一、 七律首颔二联写景,三联抒情,尾联议论。写景的时候放大情思,抒情的时候把情思收拢,以体现出律诗之起伏。    第二、七律首颔二联开篇即直接抒情或者议论,三联写景,尾联则情景交融地呼应一下开篇。    第三、七律的承联和转联,都在叙事或者抒情。这个时候承转联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不能始终停留在一个层面上。    第四、七律的承转联都是写景呢,到结句才完成全诗的议论或抒情。这時,我们就得注意写景的顺序,并且写出的景物最好可以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

总体讲,七律无论怎么写,在章法上都不过四联之间的起承转合关系,四联组成一个完备而紧凑的整体,联与联之间都不能出现断层,尤其是承转句之间要做到藕断丝连。

2、鹧鸪天的写法    第一点:从节奏上来说,第一句后面绝大多数用的是句号。这说明第一句即可单独完成一个句意,单独成一拍,那么《鹧鸪天》上片通常有3拍,下片通常有3拍。一阕词上下两片共6拍。

当然,有的《鹧鸪天》,起拍为前二句,这样就构成上片2拍,下片3拍的结构了。这是两者在章法结构上的第一个不同点。这个不同点也决定《鹧鸪天》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与七律有些不同,往往第一句所承担的角色比律诗更为厚重些,要在这七个字中完成一个句意,破题开篇,给全词定出其基本的情绪笔调。而第二句即开始顺承笔意进行初步展开。     第二点:律诗没有段落之分,决定七律承转联之间不可以出现断裂,四联组成紧凑的一个整体。但《鹧鸪天》是双调词牌,由两个段落组成,这就决定其准备过片与过片之间的关系,不必象律诗承转句之间那样紧密,上下片都可以在意思上相对独立,只要不是上下片之间完全不着边際,也无大碍,因为它本身就是两个段落。也就是说,《鹧鸪天》准备过片与过片之间的联系比律诗承转句之间的联系相对较松散一些。    有的人可能在心里产生疑问了,上次讲《浣溪沙》時,強调准备过片与过片之间要实现有机的联系,这节课说《鹧鸪天》两者之间比律诗承转句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到底是要联还是要散啊?诗无定法,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填词亦如此。我这里只是相比律诗而言,它相对松散一些,并不意味着准备过片与过片之间可以完全断裂。   

第三点、宽对

三四句我们可以是个宽对。对仗在词中的用处呢,不仅仅是修辞手法上的运用。它还能把两句在节奏上衔接的更好,所以我们只需要处理好节奏衔接和情感起伏的问题,不严格而工整地对仗也是可以的。这可以说是鹧鸪天第三个不同於七律的地方。    第四、《鹧鸪天》在上下片之间,時间空间的转换跳动幅度可以比律诗更大。 

第五、煞尾句的写法倒是与七律尾联没有太大区别,都要求扣题,总结全篇,以景结为上,有较大的留白空间,将不尽的笔意留给读者去想象去思考。    《鹧鸪天》在语言的组织和意象的选择上也与律诗有些差别,这是所有词与诗的不同处,如上面聂胜琼的那阕《鹧鸪天》“别个人人第五程。”“枕前泪共窗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这样的语言,是不会出现在庄重工整的律诗中的。三、学习词牌《相见欢》

词牌介绍:《相见欢》为唐教坊曲名。《南唐二主词》李煜有“无言独上西楼”一首均题作“乌夜啼”,但此调实为“相见欢”。后人据李煜词更名《秋夜月》《上西楼》《西楼子》。此调本唐腔,薛昭蕴一首正名“相见欢”,与李词格律完全相同。或名“乌夜啼”(此与双调,四十七字,平韵,别名“圣无忧”的“乌夜啼”不同)。

从《相见欢》这个词牌名就可知,该词式的声律系统,原本就不是用来写愁的,只是这个声律效果也适合于写愁而已。换句话说,《相见欢》的声律特征,原本是用于漫吟轻诉的,表现愉悦就成婉约,而加入些悲情便就写成愁了。

辛弃疾有词就不是写愁。薛昭蕴与冯延巳词均写闺情,语意轻快。李煜两词则抒写沉痛之情,最能体现此调声情特点。南宋朱敦儒七首,多抒写感时伤世之情,如:“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上节课课后,小猴子提出了《相见欢》押韵的问题,《相见欢》间入的两个仄韵是否与平韵同押一个韵部呢,我根据作业的词谱与10首例词继续审词牌,句式:639,3339。下阕前两个三字句,可写成对偶形式,此词没有领字,这些通过学习都已得到解决。而词的押韵,上片要求押三平韵,下片要求押两仄韵,两平韵,在这个问题上,同学们有点迷糊是正常的,我们今晚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那究竟《相见欢》如何押韵,间入的仄韵与平韵是不同韵部,还是押同一个韵部呢,查例词得出结论:间入的仄韵与平韵以不同韵部居多,咱们就以不同韵部为最好,当然事无绝对,按你的声情表达决定,这个只是针对《相见欢》这个词牌来说的,看例词:

《相见欢·罗襦绣袂香红》

中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罗襦绣袂香红,画堂中,细草平沙蕃马、小屏风。

中中仄,中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卷罗幕,凭妆阁,思无穷,暮雨轻烟魂断、隔帘栊。

平声韵字:红、中、风、穷、栊,词林正韵第一部,仄声韵字:幕、阁词林正韵第十六部,它们属于《词林正韵》不同的两个韵部。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平中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中仄(韵),中中仄(韵),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楼、钩、秋、愁、头词林正韵十二部,断、乱词林正韵第七部。此词换头间入两仄韵。

 

如毛滂词之“中庭树。空阶雨。”元好问词之“人欲去。花无语。”如此者多。或不间入仄韵者,止一两体耳。如以下作品:

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间入的仄韵与平韵是不同的韵部

唐·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间入的仄韵与平韵是不同的韵部

宋·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间入的仄韵与平韵是不同的韵部

金·蔡松年《相见欢·云闲晚溜琅琅》,间入的仄韵与平韵是不同的韵部

清·纳兰性德《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间入的仄韵与平韵是不同的韵部

清·纳兰性德《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间入的仄韵与平韵是不同的韵部

 

复习时间略为长了一点,下面开始今晚的新课学习!

 

一、曲调的特点

(一)激越曲调的特点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都知道:大部分的词格律中,平仄的排列基本还是与格律诗中的句子一样,实现了平仄交替,即或是拗句,也与律诗中的句子有相似之处,尽管如此,仍不可否定词的一词一格这个特性。但是一般说来,每一词的句式安排,在音节上总不会超出“和谐”和“拗怒”两种。

有表现在整阕词的,每个句子中间的,也有表现在每个句子的落脚字上的。表现在整体结构上的,要看它在句式奇偶和句度长短方面怎样配置,如:3、5、7言句,或者是2、4、6言句的安排顺序是如何搭配的。其次就看它对每个句末的字调怎样安排,例如:是平声还是仄声(上去入),从这上面显示语气的急促和舒缓,声情的激越与和婉,一般就可判断其情感属于激越还是和婉。

有不少词友,都填过《钗头凤》,此《钗头凤》据说也是由陆游传开来的,这个词曲的前身,应该是《摘红英》《清商怨》《惜分钗》《玉珑璁》等名,陆游因《撷xié芳词》中有“可怜孤似钗头凤”的句子,所以将词牌名改成了《钗头凤》。可见《钗头凤》这一词牌名,可以说是从陆游开始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无从考察,但这不妨碍我们的学习;我把这阕《钗头凤》发出来,让大家分析欣赏一下: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一曲调,句式为:3373344111。双调,上下阕相同,而且每句都用仄声收脚,尽管全词四换韵,但是几次换韵都没有使用平声。我们注意,在词谱中标的仄韵,不是“上、去、入”可以随便找来一个仄声字就可以的,“上、去”没有要求,就是说,“上、去”是可以共用的,但是,有的地方换用的仄声字,必须使用“入声”。

应该使用入声字的地方,是不可以用“上、去”来替换的,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韵字的使用:平(阴阳可通用),入单独使用,“上、去”可以同用的解释。前面讲过,平仄互换可以取得和婉,这阕词,却在上半阕,以“上声”换“入声”。下半阕,以“去声”换“入声”,这就构成整体的拗怒音节,显示了一种情急调苦的姿态,由此表达了作者当时的苦痛心情。

大家再看看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上下阕同样用了四个三言句,但落脚则一平一仄更迭使用,韵部亦平仄互转,与前面的《钗头凤》在情调上表现得不尽相同。所以情调就发生了变化,与前面的《钗头凤》差别很大。因为,我们知道的入声字就相当于音乐中的休止符,韵脚如果是入声字,那就是句句停顿,想想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呢?显然与后面的《更漏子》不同。

大家看这两首词,同是连续的使用了四个三字句,但是表现的情感基调确大不相同,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平仄韵字的使用。连用多数仄声收脚,而又杂有特殊句式组成的短调,常是显示拗峭挺劲的声情,适宜表达孤标耸立和激越不平的情调。

再看一阕《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这一曲调的组成,几乎全部都是用的四六句。而上半阕在开首一个六言句之后,接上一个领字三个四句式,把冲动的感情勉强拽住,显示一种倔强的情调。下半阕在前后重复运用这个形式中间,音节呈现着一种劲挺的姿势。

 

(二)流畅和婉曲调的特点

前面提到过,韵字的排列,句子的长短及相互构成都与词的情感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哪一种比较适宜抒写缠绵凄艳的感情;哪一种比较适宜抒写雍容华贵的风度;哪一种比较适宜抒写波澜壮阔的豪情;哪一种比较适宜抒写跌荡开扩的胸怀。这一切都得先仔细体会它们的声容,才可以够得上具备“倚声”的条件。

前面我们讲过了以三、五、七言句式构成而又使用平韵的词牌调,音节是最流美的。很多的短调小令与五言七言的近体诗很相近,如《鹧鸪天》,北宋词家们一般经常使用,大家都了解了,这个词牌的格式就近似于一首七律诗。

大家看苏轼的这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只不过把第五句的七言变为三言偶句,并增加了一个韵字而已。

 

看欧阳炯的这首《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明霞。

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俨然两首完整的失黏格的七绝,不过上半阕增一个两言短韵句,下半阕增两个,如上面的两词谱,这样的短调小令,所用韵字大都是平声,且偶句平仄交替。  我们再看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个词牌使用的是仄声韵,但是看韵字的疏密,显然是隔句一韵,并且落脚字也是平仄交替出现,这样构成的仍然是一曲结构流畅,没有任何阻滞的和婉调子。这样的调子自然是流美的。

我们归纳一下上面的内容,流畅和婉的曲调特点就是:大都是平声韵,如果是仄声韵,韵字的排列,间隔疏密得当,拗句比较少,与近体诗的格式相似。长短句搭配适当。

前面我们讲了词的长短句子排列,及韵字的疏密平仄等与词的情感内容的关系,下面我们在回过头来检验一下,看下面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灸jiǔ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从韵字的安排看:是押的平声韵,首先确定一点,平声韵的调式不会太紧迫。再看韵字的安排,是间隔一韵,落脚字是平仄间隔的,又进一步验证这个曲牌的流美和婉。只有在两个七言对偶句中,由于在2、4、6字位的平仄是相同的,所以才出现了一个激越的音符,使得整个曲子会出现一个跳跃,似乎与前面的相违,但在结尾的时候,一个五言句平脚韵字给化解了。

再看韵字的曲音与内容是否相符? 韵字:“营、声、惊、名”,这在四呼中,属于半齐齿带有鼻音声音,不是很大却清晰,当然不可以与开口呼相比。大家看看与词的内容是不是相吻合呢?   从一句“可怜白发生”煞尾句的、这种释放的情绪中,就可以感觉到,作者的那种对时空不可抗拒的无奈。这样的心情,自然不会叫的太响。而是一种感叹而已。所以,这个曲音与内容是相吻合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词牌适合的情感内容是比较宽的,可以是委婉的,可以是捎带激越的,可以是稍偏伤感的,也可以是中性的。大家记住一点:不管你选用什么内容,关键是大家要通过韵字的发音来体现出来。如果想用这个词牌填伤感的,最好别用展辅收音。

归纳总结:

1. 激越曲调的特点:

连用多数仄声收脚,而又杂有特殊句式组成的短调小令,常是显示拗峭挺劲的声情。

2、流畅和婉的曲调特点:1)大都是平声韵,如仄声韵,韵字的排列间隔疏密得当。2)拗句比较少,与近体诗的格式相似。长短句搭配适当。

 

二、再谈词的押韵

在词的押韵方面呢,我们介绍过词可以细分为十一种押韵方式,但是绝大多是以下五种情况:

1平韵格 2仄韵格 3平仄通叶格 4平仄韵转换格5平仄韵错叶格,

下面呢我们来逐个介绍一下

1.平韵格:凡是通篇押平声韵,叫平韵格。

看例词:《一剪梅》 李清照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仄平平中仄平(韵)。花自飘零水自流。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韵字:秋,舟,楼,愁,流,头

大家可以看到,通篇平韵,用《词林正韵》查,是第十二部 平声:【十一尤】

 

2.仄韵格:凡是通篇押仄韵的词,我们就称它为仄韵格

 看例词:如梦令李存勖(xù)中仄中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韵)。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鸾(luán)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平仄,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仄(韵)。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现在大家找出韵字:查查是《词林正韵》第几部的韵?

韵字:洞,凤,送,梦,重

《词林正韵》第一部,一送

 

3.平仄通叶格    叶(xie)

我们继续看例词

辛弃疾《西江月》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韵)。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中仄中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韵)。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韵)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请大家找出这首词的韵字: 看看是《词林正韵》第几部韵?

韵字:平声韵:蝉、年、边、前,仄声韵:片、见 (词林正韵第七部),我们用蓝色字表示平声韵,红色字表示仄声韵。一眼能看出韵字,它们的平仄是不一样了。

这里出现一个名词,“通叶”,叶韵也叫协韵,叶和协音同义不同形,叶这里就读xie′二声其实就是协同的意思。叶韵指的是此处所押的韵,与前面的韵是同一韵部的,但平仄不同。   我们就上例说明: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第一个韵是“蝉”,第二个韵是“年”,都是词林正韵第七部的平声,我们再看第三个韵“片”,仄声,还是第七部韵,但它是仄声了,这种情况就是叶韵。这里叫叶仄韵。

还有下片的前、边,后面的见为叶韵。叶韵就是后面的韵和他前面的韵在同一韵部。所以我们看词谱时会看到,西江月 两平韵,一叶韵,这个“一叶韵”,就是指此处叶仄韵。

 

4. 平仄韵转换格

有的词牌要求换韵,换韵就是压不同部的韵,所以一定注意,叶韵要压同一部韵,换韵就一定要压不同部的韵。    叶韵和换韵区别是很大的,一首词押不同的韵部,并且平仄韵都有,就是平仄韵转换格。换平韵或仄韵,要看词牌的要求。

例词:《昭君怨·咏荷上雨》南宋诗人 杨万里

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中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急雨打篷声,梦初惊。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中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韵字:底水 声惊 雨聚 窝波

这首词两仄两平递转,共押了四部韵。各自属于哪个韵部呢?底、水 是仄韵 第三部

声、惊 是平韵 第十一部雨、聚 是仄韵 第四部窝、波是平韵第九部

大家看看,这首词两仄韵两平韵,分别在四个韵部,这也是这种格式的基本要求,四韵尽量做到不同,这种就是平仄韵转换格。

5.平仄韵错叶格

如《定风波》 苏轼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平韵)。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仄中平平仄仄(仄韵),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平韵)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中仄中平平仄仄(换仄韵),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平韵)。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换仄韵),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个格式,所有平韵都在一个韵部,声 行 生 迎,晴是词林正韵同一个韵部的,是词林正韵第十一部的。

而仄韵呢:马 怕 是词林正韵第十部的,一个韵部的,

醒 冷是词林正韵第十一部的,是一个韵部的。

处 去是词林正韵第四部的,是一个韵部的。

这首词平韵是一个韵部的,就是说,仄韵可以是一个韵部,也可以不是!但,平韵是一个韵部的。这个是词的押韵的五种常见的格式,因为我们常常要用到,所以又给大家重新做了介绍,用以巩固知识点。大家必须要熟悉词林正韵,学会使用词林正韵,这个是填词必须的。

 

三、分析词牌《破阵子》

1)词牌介绍

破阵子 唐教坊曲名,一名《十拍子》。陈旸yáng《乐书lè shū》云:“唐《破阵子乐》属龟兹部,秦王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kào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按唐《破阵乐》乃七言绝句,此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元高拭shì词注“正宫”。

2.格式 :这首词以晏殊的词体为正格

破阵子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晏殊海上蟠桃易熟, 人间秋月长圆。 惟有擘bò钗分钿侣, 离别常多会面难。 此情须问天。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平韵

蜡烛到明垂泪, 熏炉尽日生烟。 一点凄凉愁绝意, 漫道秦筝有剩弦。 何曾为细传。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平韵

 

破阵子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晏殊海上蟠桃易熟,人间秋月长圆。惟有擘钗分钿侣,离别常多会面难。此情须问天。

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一点凄凉愁绝意,漫道秦筝有剩弦。何曾为细传。

 

破阵子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晏殊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韵。

 

3、词例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jī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馀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蜡屐là jī-以蜡涂木屐)(筇杖qióng zhàng-筇竹制成的手杖)

 

《破阵子》晏几道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

凭谁寄小莲。

绛jiàng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今年老去年。

 

《破阵子》晏殊忆得去年今日,黄花已满东篱。曾与玉人临小槛,共折香英泛酒卮。zhi长条插鬓垂。人貌不应迁换,珍丛又睹芳菲。重把一尊寻旧径,所惜光阴去似飞。风飘露冷时。

 

《破阵子》陆游的:仕至千锺良易,年过七十常稀。眼底荣华元是梦,身后声名不自知。营营端为谁。幸有旗亭沽酒,何妨茧纸题诗。幽谷云萝朝采药,静院轩窗夕对棋。不归真个痴。

 

4、要点

破阵子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晏殊海上蟠桃易熟,人间秋月长圆。

惟有擘钗分钿侣,离别常多会面难。擘bò 钿diàn

此情须问天。

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

一点凄凉愁绝意,漫道秦筝有剩弦。

何曾为细传。

 

对偶要求:上下阕的首二句和上阕的三四句,要求对偶。

六言句

中仄中平中仄

中平中仄平平。 平仄相谐,六言的句子是属于赋句,庄重点。

七字句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除了句脚,其余字都是顺拐的,形成拗怒形式。

5、声情方面:适合填写相对偏激昂情绪的内容。这是本词牌的特点。

 

本讲提纲:

一、曲调的特点

(一)激越曲调的特点

(二)婉约曲调的特点

二、再谈词的押韵

三、学习审词牌《破阵子》

 

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就到这里,下面布置作业:

 

省培训部第三届词班第九讲作业:

以晏殊词为例,按照下面给的正格词谱,填一阕《破阵子》,用韵,内容不限,题目自拟!

1、词谱: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韵)。

词例:

破阵子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晏殊海上蟠桃易熟,人间秋月长圆。惟有擘钗分钿侣,离别常多会面难。此情须问天。

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一点凄凉愁绝意,漫道秦筝有剩弦。何曾为细传。

 

 

2、词牌特点:

1)吕调,上下阕各五个分句,三平韵。

2)上下阕句式都是:66,77,5。

3)两个6言句与两个7言句各为对偶句。

4)句脚平仄间隔,没有拗句。

5)七言对偶句,平仄略有激越的成分。所以,舒缓中带有轻微的激越。这样可以断定,这个词牌适合的内容较宽,可以抒发情怀志向,可以带有轻微的感伤,但不是大伤,可以是中性的,但不可以是过于轻松(因为7言对偶句里面有激越的情调)。

6)选择韵字要根据内容,抒发情怀志向要选的音调偏高点为佳。 

3、填词要求:

①句式:66。77。5;66。77。5。上下阕两个六言对偶句式 中仄中平中仄, 中平中仄平平。声情和婉,平仄相谐,但六言句式是赋的句式,庄重些。两个七言句式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除了句脚,其余字都是顺拐的,形成拗怒形式。这点要注意。

②结构:起句最好兴起,就是景起。三四句一定要承一二句,情节上不可以并列。前后阕要求先景后情,上阕的第5句可以景中带情(亦景亦情),注意煞尾是否留白了。在脉络上要考虑是否清晰。

③换头:这首词牌吕调,上下阕格式一样。没有规律的重字,是不允许的,对偶句里面必须是有规则的重字。

④用韵:破阵子词牌,平声韵,隔句一韵,韵字和谐。所以内容与选择的韵字要相协。

⑤内容:在韵字和谐的基础上,因为两个七言句式平仄顺拐,成拗怒形式,所以内容声调相对偏激昂。

⑥对偶:上下阕的第一二句(两个六言句)和上阕的三四句(两个七言句),要求对偶。

⑦领字:此词无领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资讯